刘志明,这位1927年诞生于湖南湘潭的杰出中医学家,不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和国医大师,同时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主任医师,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资深研究员。他自1940年9月起便投身于中医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刘志明在冠心病治疗领域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冠心病的根本病因在于年老正气亏损,尤其是肾元的衰弱,这一理论与中医关于衰老与肾气衰退的认识相契合。他强调肾元亏损会导致多种病理因素如虚、寒、痰、瘀的产生,加剧病情恶化,因此,在治疗上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采用“补肾”、“通阳”、“祛邪”三法并举,且依此理念创制了具有通阳滋肾功效的中药方剂。
同时,刘志明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明确心肾阳气虚弱是该病的核心病机,提出了“通阳活血”的治疗方法,并带领科研团队揭示了这一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而研发出了强心复脉颗粒这一有效药物。
刘志明在职业生涯中不仅亲自参与和领导了包括“中医治疗乙型脑炎”、“防治血吸虫病”、“中医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医疗项目,还发表了超过30篇学术论文,主编或参与编写了7部专业著作,如《中医内科学简编》、《中医学》、《刘志明医案精解》、《中华中医昆仑•刘志明卷》、《国医大师刘志明临证经验集》等,并拥有3项发明专利。在他的指导下,共完成了14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
刘志明积极倡导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认为西医的先进诊疗技术和实验室设备可以辅助中医诊断,弥补中医四诊直观感受的局限性,从而提前发现疾病,提升治疗效果。通过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中医可以实现微观辨证,充实辨证施治的依据和内容,并能根据治疗前后的检测数据变化,为中医疗效提供量化的评判标准,这无疑增强了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胁肋疼痛在中医理论中确实与肝胆功能密切相关,因为按照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肝经循行经过胁肋部位,所以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血瘀滞、肝阴不足等各种病理状态都可能引起胁肋疼痛。
国医大师刘志明认为,肝气无法正常舒展、畅达,导致气机郁滞不畅,而脾胃主运化,若脾胃不和,则会影响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气血津液的生成,加上湿热邪气中阻,脾胃斡旋升降失常,进一步加剧了肝脾功能的失调,形成肝脾不和、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
国医大师刘志明针对胁肋疼痛的方子如下:
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太子参12g,白芍12g,连翘12g,栀子9g,茵陈9g,藿香9g,枳壳9g,白术12g,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9g,甘草9g。
本方深得中医辨证施治之精髓,在治疗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时,强调既要针对病因病机中的实邪——肝胆脾胃湿热进行清化,也要重视脏腑功能虚弱的一面。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的功效,能够调畅肝脏的疏泄功能,帮助化解半表半里的邪气;黄芩则着重清热燥湿,可以清理位于身体半里部位的热邪,保证热邪从内部得到彻底清除;半夏能够消痞散结,化痰降逆,有助于排出体内积聚的痰浊,改善气机阻滞状况;而参、芪(党参、黄芪)、术(白术)、苓(茯苓)、草(甘草)等药物共同作用,主要目的在于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提高机体对湿邪的抵抗能力和对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能力。茵陈、栀子则是清肝利胆要药,用于清泄肝胆湿热,对于肝炎病程中出现的湿热症状尤为适宜。对于伴有腹泻症状明显的患者,加入生薏苡仁、藿香等药物,前者可以利湿健脾、清热排脓,后者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二者结合有利于缓解湿热下注引起的肠道症状。
刘志明指出,慢性肝炎病情复杂,多属虚实夹杂,既有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而形成的瘀血内停之实证表现,又有湿热伤阴、苦寒药物过度使用导致的肝肾阴虚以及肝郁脾虚导致的精血生化不足之虚证表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区分清楚虚实轻重,采取虚实兼顾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刘志明在冠心病治疗领域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冠心病的根本病因在于年老正气亏损,尤其是肾元的衰弱,这一理论与中医关于衰老与肾气衰退的认识相契合。他强调肾元亏损会导致多种病理因素如虚、寒、痰、瘀的产生,加剧病情恶化,因此,在治疗上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采用“补肾”、“通阳”、“祛邪”三法并举,且依此理念创制了具有通阳滋肾功效的中药方剂。
同时,刘志明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明确心肾阳气虚弱是该病的核心病机,提出了“通阳活血”的治疗方法,并带领科研团队揭示了这一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而研发出了强心复脉颗粒这一有效药物。
刘志明在职业生涯中不仅亲自参与和领导了包括“中医治疗乙型脑炎”、“防治血吸虫病”、“中医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医疗项目,还发表了超过30篇学术论文,主编或参与编写了7部专业著作,如《中医内科学简编》、《中医学》、《刘志明医案精解》、《中华中医昆仑•刘志明卷》、《国医大师刘志明临证经验集》等,并拥有3项发明专利。在他的指导下,共完成了14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
刘志明积极倡导中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认为西医的先进诊疗技术和实验室设备可以辅助中医诊断,弥补中医四诊直观感受的局限性,从而提前发现疾病,提升治疗效果。通过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中医可以实现微观辨证,充实辨证施治的依据和内容,并能根据治疗前后的检测数据变化,为中医疗效提供量化的评判标准,这无疑增强了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胁肋疼痛在中医理论中确实与肝胆功能密切相关,因为按照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肝经循行经过胁肋部位,所以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肝血瘀滞、肝阴不足等各种病理状态都可能引起胁肋疼痛。
国医大师刘志明认为,肝气无法正常舒展、畅达,导致气机郁滞不畅,而脾胃主运化,若脾胃不和,则会影响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气血津液的生成,加上湿热邪气中阻,脾胃斡旋升降失常,进一步加剧了肝脾功能的失调,形成肝脾不和、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
国医大师刘志明针对胁肋疼痛的方子如下:
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太子参12g,白芍12g,连翘12g,栀子9g,茵陈9g,藿香9g,枳壳9g,白术12g,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9g,甘草9g。
本方深得中医辨证施治之精髓,在治疗肝炎尤其是慢性肝炎时,强调既要针对病因病机中的实邪——肝胆脾胃湿热进行清化,也要重视脏腑功能虚弱的一面。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和解表里的功效,能够调畅肝脏的疏泄功能,帮助化解半表半里的邪气;黄芩则着重清热燥湿,可以清理位于身体半里部位的热邪,保证热邪从内部得到彻底清除;半夏能够消痞散结,化痰降逆,有助于排出体内积聚的痰浊,改善气机阻滞状况;而参、芪(党参、黄芪)、术(白术)、苓(茯苓)、草(甘草)等药物共同作用,主要目的在于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提高机体对湿邪的抵抗能力和对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能力。茵陈、栀子则是清肝利胆要药,用于清泄肝胆湿热,对于肝炎病程中出现的湿热症状尤为适宜。对于伴有腹泻症状明显的患者,加入生薏苡仁、藿香等药物,前者可以利湿健脾、清热排脓,后者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二者结合有利于缓解湿热下注引起的肠道症状。
刘志明指出,慢性肝炎病情复杂,多属虚实夹杂,既有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而形成的瘀血内停之实证表现,又有湿热伤阴、苦寒药物过度使用导致的肝肾阴虚以及肝郁脾虚导致的精血生化不足之虚证表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区分清楚虚实轻重,采取虚实兼顾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分享: